中甲队欠薪3年呼和浩特队欠薪严重或被剥夺中甲准入资格
近年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发展备受关注,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赛场背后,一些俱乐部却长期陷入欠薪泥潭。近日,中甲联赛呼和浩特队因持续3年的欠薪问题,面临被剥夺中甲准入资格的严峻局面,这一事件再次将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财务健康问题推上风口浪尖。
据多方消息证实,呼和浩特足球俱乐部自2021赛季起就存在拖欠球员和工作人员薪资的情况。尽管中国足协三令五申要求各俱乐部按时发放薪酬,但该俱乐部的欠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,反而愈演愈烈。2023赛季中期,已有球员公开表示超过12个月未收到应得报酬。
中国足协在2024赛季准入资格审查中,将财务合规作为重中之重。根据最新版《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准入规程》,连续拖欠薪酬超过三个月的俱乐部将面临严厉处罚,包括但不限于扣除联赛积分、限制转会注册,最严重者将被取消职业联赛参赛资格。
业内人士分析,呼和浩特队的欠困局折射出中小俱乐部普遍面临的生存难题。一方面,受疫情影响和地方经济因素制约,俱乐部招商和票务收入大幅缩水;另一方面,球队战绩不佳导致关注度下降,形成恶性循环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类似情况在中甲、中乙联赛并非个例。
球员权益保障问题同样引发广泛讨论。多位法律专家指出,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,球员有权要求俱乐部支付拖欠工资并解除合同,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取证难、执行难等问题。中国足协球员身份委员会表示将完善救济机制,帮助被欠薪球员维护合法权益。
呼和浩特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当地政府已介入协调,正积极寻求解决方案。可能的出路包括引入新投资方、进行股权改革或与其他企业达成赞助协议。但时间紧迫,俱乐部必须在足协规定的截止日期前提交完整的清偿证明,否则将无缘2024赛季中甲联赛。
这一事件给整个职业足球联赛敲响警钟。足球评论员指出,根治欠薪问题需要多方发力:俱乐部要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模式,地方政府要完善扶持政策,足协需加强监管力度,同时整个行业需要回归理性投入。只有夯实财务基础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之路。
目前,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已启动调查程序,最终处理结果将在完成全部核查工作后公布。无论结局如何,这起欠薪风波都将成为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案例,其后续发展值得持续关注。